1)第203章 所有人都在忙碌_重回1984赶山狩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换孝服的时候,余秋堂只换了半截孝。

  他是侄子,只需要做到这点就行。

  但余春杏因为顶着喊天重任,所以要全身重孝,并且还要将整个鞋子全部用白布包裹起来。

  至于两个小孩子,属于比较远的亲戚,则是每个人戴个小白帽子就行。

  这样的规矩看起来繁琐,但也有好处,里面几百人熙熙攘攘,只要看下孝,就能立刻分辨出和死者的关系亲疏。

  余秋堂记得小时候参加白事,有时候因为他的孝比较小,关系比较远,享受不到一些“福利“,心里还倍觉失落。

  纯属幼稚。

  换好衣服,这时候余秋原恰好过来,便跟着一起在里面转悠。

  今天是人死亡的第三天,也是白事最为“热闹”,也是最繁琐的一日。

  按照流程,今日白天要“喝汤”,下午要“过桥”,傍晚还要走奈何桥,凌晨要家祭,天不亮要埋人。

  等到明日天大亮,关于死人的部份,其实已经结束,剩下都是活人待客。

  喝汤,就是吃饸络面,和红事一样。

  过桥就是吃流水席,设定的七十二桥,今日会过一部分,明日再过一部分。

  奈何桥就是架子车首尾相连的桥梁,要组织所有来宾走三遍。

  多的也有走七遍,但因为时间太久,一般不采用。

  家祭则是最为持久,也是整个葬礼最为重要,繁琐的环节。

  需要所有人跪在在灵堂前,前面放着纸山,纸人纸马,左右各两个阴阳。

  阴阳会写好祭文,以非常悠扬高亢的声调,一代代读过去。

  每读到一代人,这代人就会上前跪在棺材前,点纸烧香。

  而喊天的人,则会带着孝女们哭泣。

  前面跪着的孝子则需要磕头感谢。

  往往一场家祭下来,不说后面跪着的人腿几乎要残废,前面磕头的人,往往脑袋能磕出个大包,皮都能蹭没。

  家里儿子多的,还能换着来,若是少,就需要从头到尾一直磕,也是非常辛苦。

  所以那个时代,人们在意儿子,也不全是劳动力丰富的缘故,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风俗,对男女进行刻板的分工。

  谁也无法在父母的死亡上搞得乌烟瘴气。

  家祭流程时间长短,主要看亲戚多少,遇见多的,甚至要四五个小时。

  一般次序为,妻子,儿子,女儿,儿媳,孙子,侄子,女婿,外孙,外甥……等

  这样以此类推,有着明显的亲近关系。

  从家祭人员次序上,就能看出这个时代对于亲疏地位的尺度。

  女婿在这边,是很远的关系,甚至还在侄子之外。

  也正因为如此,这边的女婿和丈母娘家,关系分的很开。

  这种状况在后世得到改善,也不是什么特殊原因,纯粹是家里孩子都很少。

  任何封建不封建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靠人为意识能打破。

  因为一种关系的形成,背后其实是利益分配。

  

  请收藏:https://m.jianqingyan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